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说实话,这个观点有些“无赖”。
它经常被一些学校领导和家长用作贬低老师的工具。
这句话在教育教学中似乎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这种教育观念还误导了许多家长与孩子。
他们误以为,孩子的学习不佳全在于老师,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而没有从教和学两个角度去分析原因。
教师也可以反问:“为什么其他孩子能够掌握知识,而您家的孩子却无法做到呢?”
如果一直围绕这个问题打转,就会陷入一个无解的循环中。
从理论层面来讲,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很多实际情况中,一旦更换了老师,整个班级的成绩往往在短时间内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倘若老师能够毫无保留地进行投入,那的确就不存在所谓的“学不会的学生”,而只会有“教不会的老师”这种情况。
哪怕是面对黑猩猩这样的非人类生物,理论上它也能够通过老师的教导学会琴棋书画等技能。
现实情况却是老师不可能做到无限投入。
即便从全国范围内挑选出最优秀的一百位老师,再随便找一所省份里表现最差的职高学校,让这一百位老师来教导这些学生准备夏季高考。
无论最后的高考成绩如何,能够保持积极心态、不陷入抑郁或放弃的教师可能不超过十人。
如果你的班级只有三到五个人,甚至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你可能会认为不存在不会教的老师,而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教学。
在小班教学中,老师不需要过多关注纪律问题,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需求。
在当前的中小学环境中,一个班级通常有三十到六十或七十名学生。
其中很多学生是通过关系进入的。
面对如此庞大的班级,即便老师再有能力,也难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会课程内容。
有经验的小学教师都知道,如果班里有几个活泼好动、喜欢打断课堂的学生,老师往往只能采取强制措施来维持课堂秩序,同时这种处理方式还不能影响教学进度。
如果想照顾这些学生的情况,就不得不牺牲其他学生的学习利益。
在任何班级里总有一部分学生学得快,一部分学得慢。
当面对这么多学生时,老师只能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对于学习较慢的学生可能不得不有所放弃。
如果是三五个孩子的小班,协调起来自然不成问题。
但想象一下满教室都是学生,怎能保证他们每个人都能获得相同的教学质量呢?
这是不可能的事。
高中和大学的情况不在讨论之列。
大学阶段更多的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至于高中阶段,目前许多所谓的重点高中依靠选拔优秀生源来维持其声誉。
如果没有这样的优质生源,这些所谓的重点高中也就不复存在了。
教育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
永远追求更好,而不是所谓的“最好”。
需要不断地反思、总结和进步。
只有如此,才能更接近“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理想目标。
这并不意味着要追求成为完美的教师,因为没有人能够达到这个标准。
在讨论教育问题时,必须明确区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普鲁士教育,名义上是传授知识,实际上却是一种筛选机制,其核心目的不外乎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并辅以岗前培训,以便更有效地管理社会。
那些经历过高中教育的学生往往变得缺乏独立性,这一现象被形象地描述为“上学上傻了”。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利益和资源外溢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这种教育体系能够抓住这些机会的人自然不在少数。
一旦经济进入常态发展阶段,那些仅凭学历而缺乏实际能力的人就会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
我国的抚养比已经下降到1:1.1左右,这意味着每个劳动者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转向精英教育的讨论,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自古以来,精英教育就因其高昂的成本而显得格外珍贵。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如果没有长辈或贵人的指导,就需要学会独立思考、自行探索。
虽然这条道路充满挑战,但并非不可逾越。
最理想的学习方式是通过亲身参与项目来锻炼自己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通过追求个人利益和社会地位,培养与他人有效沟通及处理关键人物关系的技能。
通过合理分配利益与资源,深刻理解财富聚集与人才汇聚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实现自我价值。
所有这些经历都可以用“人情世故”四个字概括。
从精英教育的角度来看,确实不存在无法教导好的学生。
这不过是一个基本事实罢了。
等到有所感悟之时,或许已步入暮年,许多事情都已来不及改变。
孩子学不会某些题目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天赋以外,还有基础知识不足、思维盲区、缺乏有效动机、熟练度不够、心理状态不支持等等。
这些确实都能够有效解决,但需要时间、人力和资本投入。
一位老师面对一个班至少30个孩子时,他的精力是有限的,其发挥作用的范围也是有限的。
如果投入很多倍的资源,比如一个月几十万人民币,辅以科学的方法,那么这句话确实可以成立。
连黑猩猩都能学会弹钢琴、用千斤顶换轮胎,人有啥学不会?
但这个成本谁掏?
用这句话来道德绑架教师的人愿意掏吗?
大略是不愿意的,是希望“逼迫”教师“努力”的。
这就缺乏公平意识,有点过于自私了。
如果教师在课程中拥有低成本解决学习难题的能力,能够公平地帮助所有孩子掌握并理解知识,那么这位教师无需局限于编制内的工作。
因为即使从事教培行业,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只有不想学习的学生。
没有挣不到钱的打工人,只有还不够努力的社畜。
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理的校长。
没有不会管理的校长,只有不会管理的教育局长,
这个并不是观点,只是单纯的情绪表达,所以没有实际任何意义。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